(通讯员陈梓楠,刘媛)11月15日上午,纪念伟德国际1946官方网新闻传播教育30年系列讲座第五讲在书山论坛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林升栋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做了题为“将研究对象视为“缘分”而非“工具”——以《突发事件中的数字赋能、社会秩序与社会活力》为例”的精彩学术报告。讲座由学院副院长燕道成教授主持,院党委书记沈贤岚与来自各系的多位教师和逾百名学生现场聆听了本次学术分享。
林升栋开门见山,提出了应将研究对象视为“缘分”而非“工具”这一核心观点。他首先回顾了自身的学术研究经历,表示自己在早期做实证研究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和研究对象联系并不深入,但此后却发现与各种研究对象之间的“缘分”反而能深入激发学术思考。他以多个颇具趣味的前沿研究为例,引导同学们多从身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在谈及什么是好的研究选题时,林升栋表示首先要是“有用的”,即可以验证某个理论在不同情境的适用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情景添加变量或者改造模型,且可以通过选题找到理论的适用范围;其次是“可行的”,即可以评估数据采集的难度、所需要的时间和自身的科研能力;再次是“相关的”,也就是和专业相关度高;最后,应该是有“趣味性”的,也需要符合“伦理性”的要求。关于怎样才能找到好的选题,林教授分别从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思、与他人的交流和文献阅读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分享了相关研究文献。
结合自己近期在《传播与社会学刊》发表的题为《突发事件中的数字赋能、社会秩序与社会活力》一文,林升栋详细阐述了研究过程中如何通过资料和交谈寻找理论的可行性,怎样把握“缘分”顺势而为,抽丝剥茧得到最终的研究发现。为进一步阐明“从个人经验和自身周边开始了解世界”,林升栋引用费孝通的观点,鼓励年轻同学“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做分析”,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敢于面对和走入社会现实。最后,林升栋还结合经典的电梯从众实验,引导同学们在研究中如何将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广告学问题相结合,让学术研究具备更高的社会价值。
对于现场同学在跨文化传播、研究素养的培养路径等方面提出的问题,林升栋也一一给予了细致生动的回应。讲座结束后,林升栋还与广告系教师就专业建设和学术发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